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稳产保供能力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万亿斤,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农业科技装备支撑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育种攻关取得显著进展,农机装备补短板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全面建成。供给保障安全可靠,科技创新自立自强,设施装备配套完善,乡村产业链健全高效,田园乡村文明秀美,农民生活幸福美好,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规划》是近些年来对农业装备产业发展作出权威要求的层级最高的政策文件。《规划》出台和全面实施,必将迎来我国农业装备产业黄金发展期。广大农机人备受鼓舞,干劲倍增。为了保障《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出台25条政策。其中促进农业装备产业加速发展的政策如:
1、把“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作为促进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守牢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因地制宜推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推动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建立健全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和退化耕地治理。加强现代化灌区建设改造,健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把“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水平”作为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稳定水稻、小麦生产,促进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因地制宜发展薯类杂粮。挖掘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生产潜力,拓展油茶、动物油脂等油源。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发展南菜北运和冷凉地区蔬菜生产,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奶业竞争力,开展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发展现代渔业。积极培育和推广糖料蔗良种,加快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推进天然橡胶老旧胶园更新改造,加快建设特种胶园。
3、把“健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作为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14.5亿亩左右。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体系,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产粮大县奖补制度,中央预算内投资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省级统筹的土地出让收入可按规定用于粮食主产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提升等,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4、把“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作为农业装备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木本粮油。发展优质节水高产饲草生产。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规范发展近海捕捞和远洋渔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建设标准规范、装备先进、产出高效的现代种养设施,发展农业工厂等新形态。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壮大食用菌产业,推进合成生物产业化。
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推进重大农业科技突破,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5、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作为农业装备产业升级之抓手
加强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建设,稳定支持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科研机构,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加快基因组学、预防兽医学、重大病虫害成灾和气象灾害致灾机理等研究突破。改善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条件,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农业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农业高校。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主产区与科技创新活跃区深度合作。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侵权打击。健全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6、把“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作为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支撑
加强大型高端智能农机、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等农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应用,加快实现国产农机装备全面支撑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打造重要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建立上下游稳定配套、工程电子等领域相关企业协同参与的产业格局。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动农机装备研发制造、熟化定型、推广应用衔接贯通,实现种养加全链条高性能农机装备应用全覆盖。
7、把“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作为农业装备研发的攻关重点
建立健全天空地一体化农业观测网络,完善农业农村统计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全领域覆盖、多层级联通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健全涉农数据开发利用机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农业技术,健全智慧农业标准体系,释放农业农村数字生产力。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推动规模化农场(牧场、渔场)数字化升级,培育链条完整、协同联动的智慧农业集群。
其它如提升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等18条政策措施,执行力强,含金量高,鼓舞农机人奋勇向前。
农机人要振奋精神,积极行动起来。聚焦农机装备技术研发与升级,研发高端智能农机。重点突破大型智能农机、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如液压系统、传动装置),推动国产农机从“能用”向“好用、耐用”升级。企业可联合科研机构参与国家专项攻关,掌握核心专利技术。
推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优化农机设计以适应作物品种和耕作模式,例如开发精准播种、变量施肥等定制化装备,实现种养加全链条覆盖。完善农机产业链与服务体系,打造产业集群与协同生态。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建立“整机制造-零部件配套-数字化服务”协同的产业集群,提升国产农机市场竞争力。加速老旧农机更新与循环利用,响应政策号召,推进高耗能、低效率农机的报废替换,提供以旧换新服务,并探索二手农机回收体系。
拓展智慧农业与数字化转型,开发智能农机应用场景。结合物联网、AI技术,研发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并参与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精准作业。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升级,发展“共享农机”“农机合作社+云平台”等模式,提供耕、种、管、收全流程数字化服务,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强化政策响应与国际合作。把握政策红利与金融支持,关注农业保险、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利用专项贷款和税收优惠降低研发成本。开拓国际市场与产能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农业项目,输出中国农机技术与服务,建立海外维修中心和示范农场。
加强人才培养与行业协同,培育复合型技术人才。与高校合作开设农机智能化、数字农业等专业课程,培养“懂机械、通农艺、会管理”的新型人才。建立行业标准与质量体系,推动农机性能检测、安全操作等标准制定,提升国产农机品牌信誉。
农机人需以“技术创新+产业协同+政策衔接”为核心,在高端装备研发、智慧农业融合、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形成突破。建议优先关注《规划》中明确的七大重点任务(如粮食安全、科技装备、国际合作等),结合企业定位制定分阶段实施方案。